《暫停情緒風暴》:大人不心累,孩子不受傷,第一時間化解情緒衝突與對立

 


生活中,我們一直在和我們的情緒相處,時常控管不好情緒,就引發人際之間的衝突。

像是我最近常跟小孩說:「回家第一件事,就是把功課、聯絡簿及餐碗拿出來」,他總是跟我說「等一下」,喊一次、喊二次、喊第三次…….,我整個人已火冒三丈,破口大罵「現在立刻去做」,只見他兩眼泛淚光,嘴巴說著「媽媽好兇」、「媽媽可以不要這樣對我嗎?」、「我等一下就會做了,有這麼嚴重嗎?」……等話語,在我心中就是不容許他不能馬上去做該做的事!

這樣的場景,時常在我的生活中上演,我想應該有辦法解決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。

去年我就閱讀了陳品皓心理師的這本書,閱讀之後,對於書中的内容心有所感。

今日再來複習,幫助我理解孩子,也理解自己的情緒,
讓彼此的關係不再常常處在緊張的關係之中。

作者陳品皓是位臨床心理師,也是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。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,主修臨床心理學、心理病理學、社交焦慮症衡鑑與治療。

他專門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、人際、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、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。著有《心理韌性》、《弄懂6~12歲孩子的內心情緒行為問題》、《青春期免驚》、《如果可以誠實,孩子為什麼要說謊?》等書。

所以我相信藉由他的專業,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好我們的情緒,挺過孩子的風暴期,好好跟他們相處。

接下來要和你們分享,書中提到的,而我覺得重要的三點:

1. 認識情緒是怎麼運作的?
2. 學習如何在「當下」緩解衝突。
3. 學習為孩子找到心中的力量。

認識「情緒行為曲線」,協助覺察自己和孩子


書中提到我們的情緒分成七個階段,不管是大人小孩,還是我跟你,只要生命中有過情緒爆炸的經驗,其實都經歷過這些階段,只是自己沒有覺察罷了。
以下是這七個階段的說明與狀態:

平靜期:一個人情緒很平靜的狀態,你跟他說什麼他都好,什麼都答應。
導火線:心理上有壓力的感覺。
激躁期:當前面的心理壓力不斷累積,而狀況又沒有改變的時候,就會逐漸引發生理上的躁動,通常比較多是出現行為層面的徵兆,像是走動、碎唸、憤怒等等。
加速期:等到生理上的躁動出現,心理壓力又沒有減緩,當事人就會變得更為激躁,此時,孩子在課堂上或家中就會出現挑釁他人、對立行為、激怒對方等等具有明顯攻擊性的行為。
高峰(爆炸)期:一旦到了加速期,通常不用多久就會出現施暴、尖叫、自傷跟逃跑的高峰期反應。
消弭期:當孩子的情緒過了高峰(爆炸)期,就會開始進入消退的階段。
在消退階段中,孩子不外乎低頭睡覺、沉默不語、雙眼放空,有的會反過來試探你,看看你是不是還在生他的氣等等。
回復期:孩子回到平靜狀態,然後等到下一個情緒爆炸循環來臨。

作者陳品皓心理師提醒,每個孩子情緒爆炸的過程都不同,有些孩子導火線期長、有些孩子高峰期長,但無論如何,我們都會有七次介入的機會。

適時介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,提早阻止衝突的發生。

學習面對孩子的衝突,化解對立僵局


我們在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,要主動改變孩子行為的意義,建議他不是只能靠生氣,吸引注意;或者是提供正增強(獎勵)與負增強(平靜注視)。

而是幫助孩子建立「踩煞車」的能力,讓孩子需要學會為自己選擇負責。書中提到要特別強調的是:「損失」。

而不是要我們去恐嚇或處罰孩子,而是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行為的成本(代價)。當我們和孩子討論「損失」時,我們的角色是協助孩子理解,每一個選擇都有成本。

我們要明確告訴孩子「生氣會造成什麼損失」,而不是使用恐嚇或處罰。

舉例來說,孩子大吵大鬧不想寫作業,要清楚說明,因為花了很多時間生氣、重新平穩心情,結果用掉了本來預計看電視的時間。

而不是因為他生氣了,所以被處罰不准看電視。讓孩子知道每一個選擇都有成本(代價),這是人生重要的學習。

做理解孩子情緒的大人


書上作者提到在學生輔導和陪伴的這一條路上,孩子們教了我許多,而他也期待自己的存在有所意義,能為孩子找到心中的力量。

我衷心期盼,不分年紀、不分身分的每個人都能重新界定自己情緒的狀態,都能知道沒有不能解決的事。

我們絕對可以讓生活更有彈性,當孩子情緒卡住時,我們就是有能力為他增加選擇選項的成年人,也能跟他們說一句:「放鬆一點,慢慢來,我等你。」讓彼此的關係緩和,不再緊張。

最後,我想跟自己和大家說的是:「我們可以選擇做一位有智慧的大人。」

幫助自己和他人在情緒風暴來臨前,優雅的轉身。

張貼留言

留言